搜尋
關於我們的飲食文化...被遺忘的滋味
故事要從歷史說起
依據臺灣考古發現,稻作栽植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。自明朝,文獻上即有原住民種植陸稻之記載。隨著漢人移居台灣,帶來種植技術以及水稻,平埔族開始接觸到米種植,學習犁田技術。
1950年代,台灣接受大量的美國援助,靠著一袋袋麵粉與奶粉,支撐起當時的民生所需。當時政府大量進口小麥、玉米,且鼓勵民眾吃麥,漸漸改變了台灣人的口味。
在全球化的脈絡下,異國飲食文化逐漸進入到台灣這塊土地,改變大眾的習慣,同時沖淡了米食在社會中的象徵意義與存在性。
自成一格的台灣味
1939年,國民黨政府遷台後,來自中國的魯、川、粵、閩、蘇、浙、湘、皖等8大菜系匯集台灣,形成了台菜的文化基礎;加上台灣早期曾先後經荷蘭、西班牙、日本統治,各族群交會形成集結中國、西方、日本綜合文化基礎交雜而生的「混血菜」。
想瞭解更多「臺灣的米食文化」嗎?快來關注 稻底Rice Up 吧!
稻底官方Instagram:
一粒糖EatLeastSugar官方Facebook:
一粒糖EatLeastSugar官方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5QNTTXh8F0LwgyChdw3U_Q
一粒糖EatLeastSugar官方網站:
Comments